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从保护利器到品牌信誉“活广告”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从保护利器到品牌信誉“活广告”

近日,福建某运动品牌商标侵权案的“二次发酵”,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与实践范例。该案件不仅彰显了法律对侵权行为的严厉打击,更凸显出知识产权刑事判决在品牌信誉增值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多数企业尚未充分挖掘这一潜力。

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公然假冒该品牌核心跑鞋系列,非法经营额达到惊人程度。主犯依法受到严惩并被处以高额罚金。与多数企业在胜诉后仅简单发布声明不同,该运动品牌另辟蹊径,将判决书关键信息精心转化为“侵权工厂实拍—判决文书节选—正品鉴别指南”的可视化长图。在官网开设“维权专栏”,线下门店同步开展“正品守护”体验活动,消费者扫码即可详细查看案件侦破历程。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从保护利器到品牌信誉“活广告”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活动期间,该系列跑鞋销量环比提升 25%,第三方调研显示品牌“正品保障”认知度大幅提高 22 分。此案例深刻揭示出一个核心问题:商标刑事侵权绝非单纯的法律纠纷,实则隐藏着品牌信誉增值的宝贵机遇,可惜多数企业尚未将刑事判决转化为消费者信任的“背书凭证”。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情节特别严重”的量刑标准,为打击严重侵权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2025 年“两高”出台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进一步降低入罪门槛,将非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纳入刑事打击范畴。这些法规不仅形成了对侵权行为的强大震慑力,更赋予企业合规传播判决成果的合法权利,为企业挖掘刑事判决价值提供了政策保障。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从保护利器到品牌信誉“活广告”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专家王若谷,基于课题组丰富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判决价值转化三步法”。

一是成果可视化。课题组提供“判决核心信息提取模板”,帮助企业将复杂的侵权事实、判决结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短视频等内容形式,便于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二是场景化传播。建议企业在产品包装、电商详情页等显著位置标注“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入口,同时联动线下门店开展维权主题活动,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直观感受品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三是信任链延伸。结合判决中暴露出的品牌管理漏洞,为企业量身设计“正品溯源 + 维权承诺”双重保障体系。例如,某母婴品牌通过实施该方案,成功将复购率提升 18%,有效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王若谷表示,知识产权刑事判决正逐渐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资产。企业可通过多方面活用课题组成果,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从保护利器到品牌信誉“活广告”

企业可以加入课题组,共享“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库”,及时获取侵权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借助“判决传播合规指引”,在社交媒体上开展“打假科普”话题互动,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此外,将判决案例纳入新员工培训与合作伙伴准入标准,向外界传递企业坚决维权的决心,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当刑事判决从冰冷的“法律文书”转变为生动的“品牌故事”,企业不仅能够筑牢侵权防线,更能够以合规、负责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让知识产权保护真正成为品牌增长的“加速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这一创新实践无疑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有望推动整个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建设方面迈向新的高度。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秘书处

联系人:王若谷

电话:13810695683

邮箱:5280636@qq.com


上一篇:从淘宝霸屏广告被查看新消费平台合规发展之路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