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某知名灯具企业遭遇商标侵权重创:杨某某等6人组装“三无”白板灯后贴附品牌商标,通过网店销售非法牟利,剔除刷单金额后非法经营数额仍达368万余元,导致品牌口碑下滑、销量锐减。此类案件并非个例,从仿冒“HARRYPOTTER”的潮玩到假冒“LEGO”的教育服务,商标侵权已从民事纠纷升级为刑事犯罪,成为品牌核心IP的“致命威胁”,既侵蚀企业创新成果,更扰乱市场秩序。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明确,未经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相同商标,情节严重即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2025年“两高”新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非法经营数额5万元以上即达“情节严重”入罪标准,罚金上限提至违法所得的十倍,并将服务商标、近似商标侵权纳入规制。常州案件中,6人因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判四年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罚金80万元并退赔90万元,正是法律威慑的直接体现。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结合大量案例总结三维防护方案:
一、明确“相同商标”“同一种商品”等核心认定标准,企业可对照排查贴牌、授权等环节隐患;
二、指导企业通过区块链存证销售记录、公证侵权实物;
三、搭建“政企刑辩对接平台”,联合公检法机构提供案件定性、证据梳理支持,缩短案件办理周期。

课题组专家王若谷认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将成为品牌IP的“核心屏障”。企业通过对课题组案例库的培训学习,强化合规意识,定期核查供应链,依托对接平台快速启动刑事维权。
企业应善用刑事保护“组合拳”,将核心IP转化为不可复制的品牌竞争力,实现创新价值的长久保障。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秘书处
联系人:王若谷
电话:13810695683
邮箱:5280636@qq.com
上一篇:合规铸造企业“金子招牌”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