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全国首例!冒充“老专家”卖药被罚,9月新规刚生效


2025年9月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案例引发行业震动:某健康食品公司因使用AI数字人制作虚假宣传广

告,成为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后,全国首例被罚企业,为私域电商领域新技术应用敲响了合规警钟。


全国首例!冒充“老专家”卖药被罚,9月新规刚生效


经核查,涉事产品仅为普通食品,既无保健食品标识,更未获得药品监管部门批准,所谓“治疗功效”纯属虚构。更关键的是,在其短视

频切片广告中,所有AI生成的人物形象、专家证言均未标注“人工智能合成”字样,导致消费者误认其为真实信息。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最终对该公司作出“责令消除影响,并处罚款9218.64元”的决定,执法人员表示,罚款金额虽未达顶格,但象征意

义重大——标志着AI生成内容的商业应用正式进入“强制标识”时代。


针对此案,《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组长王善文指出,在私域电商领域,AI技术的应用,不能突破“真实、透明”的底

线,技术创新必须与合规同行。”


全国首例!冒充“老专家”卖药被罚,9月新规刚生效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组长 王善文


在私域电商领域使用AI生成内容,必须同时做到三项合规:一是身份透明,显著标注“AI合成”及生成主体,让消费者一眼识别;二是内

容真实,严守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杜绝虚假功效、销量、评价或“AI权威背书”等误导宣称;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对中老年等群体

增设二次确认、慢速语音、弹窗提示等强化告知,并建立AI内容投诉与快速下架通道。


全国首例!冒充“老专家”卖药被罚,9月新规刚生效


唯有坚持“亮身份、说真话、加护栏”,才能把流量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信任,任何环节突破真实透明底线,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民事赔偿与信用崩塌的双重代价。


相关内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