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五大核心对策,筑牢反诈防线,守护财产安全

如今,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贷款诈骗、刷单诈骗、裸聊敲诈、虚假投资、冒充公检法、“杀猪盘”等骗局,正悄然瞄准不同人群,

不少人因一时疏忽或贪念陷入圈套,导致财产受损。


五大核心对策,筑牢反诈防线,守护财产安全


要想有效抵御诈骗,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防范方法,《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专家王若谷这份“反诈宝典”将以五大核

心对策,助力大家远离骗局。


反诈宝典


一、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当前,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诈骗黑色产业链的重要源头,许多骗局的第一步就是获取被害人隐私。日常生活中,非必要时切勿向陌生人

提供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关键信息,也不要将身份证照片存于手机;在网站输入账号、支付密码前,务必核实域名真实性,

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陌生WiFi、不扫非正规二维码,避免落入钓鱼陷阱。


二、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有人误以为未直接参与诈骗就无需担责,实则不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仍出售、出租银行卡、手机卡或微信、支付宝

等支付账户,已涉嫌违法犯罪,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此类行为不仅会导致5年内被暂停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

业务,还会在个人征信留下污点,影响贷款等后续生活。


三、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部分诈骗案件的发生,源于账户管理存在漏洞。建议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密码,且不在其他网站使用相同的用户名

和密码;同时,短信验证码、动态密码是账户安全的“最后一道闸门”,绝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


四、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如今诈骗受害者已从老年人、低学历人群,逐渐向中青年、高学历人士蔓延,学习金融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应多关注媒体曝光的

诈骗案例,了解最新作案手法;认真研读电信运营商的安全提示、公安机关发布的防范要点,同时积极参与银行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

动,提升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接到熟人的转账请求或密码问询,务必通过电话核实;陌生人或失联“熟人”要求汇款时,需多方求证,可疑时及时咨询公安、银行等机

构;确需转账的,优先选择次日到账方式,事后再次确认,发现异常立即申请撤销;使用移动支付时,选择安全系数高的产品,下载正

版软件,并避免在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分散风险。


诈骗手段再隐蔽,只要我们牢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用好这五大反诈对策,就能织密安全防护网,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钱袋子”。


相关内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