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专家论点】王若谷:私域直播乱象需多方协同治理

2025年8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量同比增长27.23%,私域直播、情绪消费、技能培训

纠纷成为新热点。

【专家论点】王若谷:私域直播乱象需多方协同治理

私域直播脱离公域平台监管后,形成了独特的“侵权生态”,其核心问题集中在四个维度:


虚假宣传引流的“话术陷阱”尤为突出。如中消协通报的案例中,某健康管理公司通过“7天瘦10斤”的虚假承诺吸引消费者,群内“托友”

实时分享“减肥成果”,最终导致消费者单次消费超4万元却无效果。这种“内容引流+私域转化”的模式,本质是利用社交信任掩盖欺诈

本质。


规避监管的“场外交易”使维权失去基础。商家刻意引导消费者通过微信转账、银行汇款等方式付款,绕开平台担保机制。数据显示,

83%的私域投诉案例因“无交易快照”“无平台介入”导致举证困难。

【专家论点】王若谷:私域直播乱象需多方协同治理

商品质量的“失控状态”损害消费体验。私域渠道的商品往往缺乏质检流程,以次充好现象频发。某直播间宣称“缅甸天然翡翠”的摆件,

经鉴定实为劣质岫玉,价格却虚高10倍以上。


售后维权的“失联战术”加剧消费者困境。统计表明,私域交易的售后响应率不足20%,远低于公域平台的90%。


在近期召开的《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研讨会上,私域电商合规作为研究重点,引起了参会专家的广泛讨论,专家组

专家王若谷指出,整治私域直播乱象需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式监管扼杀创新:

【专家论点】王若谷:私域直播乱象需多方协同治理

平台需履行“守门人”责任,建立技术防控机制。微信、抖音等工具平台应开发“交易风险识别系统”,对关键词进行预警,对高频交易

账号强制要求“商家资质备案”;同时设置“私域交易冷静期”。


监管部门应实施“穿透式监管”,提升违法成本。可参考贵州对涉旅平台的约谈机制,可对私域投诉集中的行业开展专项整治。


消费者需培养“数字消费素养”,理性参与交易。建议消费者遵循“三不原则”:不相信“私域专属”的夸大宣传,不进行脱离平台担保的转

账,不放弃索要正规发票。


私域直播作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态,其价值在于提升交易效率与用户粘性,但绝不能成为“法外之地”。从长远来看,只有当平台切实

履行监测责任,监管实现“技术赋能+制度约束”,消费者建立“规则意识+维权能力”,才能让私域直播回归“信任经济”的本质,实现商

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关内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