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新疆策勒县公安局通报一起重大诈骗案:历经16个月跨区域侦查,警方成功打掉一个以“绿能碳汇”为幌子的犯罪团伙,抓获45名嫌疑人,查封冻结涉案资金、房产等财物超500万元。这起案件的线索始于2024年3月,民警入户走访时发现,当地村民正热议一款宣称“背靠国家双碳政策、投资少收益高”的APP,其虚构与68家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让民警迅速警觉。

经查,该APP的诈骗套路层层递进:先以“线上签到返利”吸引用户免费注册,再以600元“入门费”锁定会员资格;随后抛出分红、提成诱饵,鼓动会员拉拢亲友发展下线,甚至用黄金戒指等礼品诱骗用户加码投资,待大量资金涌入后,便将用户收益转为无法兑现的虚拟数字。截至案发,该平台注册会员超1.9万人,仅少数人获得小额返利,多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于2022年1月18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就业〔2022〕107号)明确指出,绿色消费是各类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全过程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鼓励各类销售平台制定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激励办法。但此类骗局完全背离政策精神,将本应聚焦“消费后激励、商品或服务兑换”的绿色消费积分,异化为“投资敛财+拉人头返利”的工具,借政策热点伪造合规假象、混淆消费激励与金融投资本质、以传销式模式扩散风险,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专家王若谷,结合该案总结鉴别绿色消费陷阱的关键点:
一、查合作真实性,若平台宣称与知名企业、政策项目挂钩,需通过企业官网、正规政务渠道核实,对“虚构合作、口头蹭政策”的平台坚决远离;
二、警惕“前置费用”,合规绿色消费积分基于真实消费行为产生,无需缴纳“入门费”“投资款”,凡是要求先交钱再获积分的均属违规;
三、核盈利逻辑,若收益核心依赖“拉新返现、层级分润”,而非消费场景下的绿色激励,本质就是传销式资金盘,切勿参与。
掌握这些识别技巧,才能有效避开“伪绿色积分”陷阱,让绿色消费真正回归政策初衷,守护自身财产安全。
据了解,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召开的《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专题研讨会上,一种全新的消费价值商业模式,消费价值创新体系正式启动。

负责人巩昱介绍:“消费价值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打造一个“政府指导、学术引领、市场运作、公众监督”的健康消费新生态。
消费价值创新体系应用单位评价工作已经启动,现接收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申报。首批申报企业已经进入材料审核阶段,即将在中国科技会堂进行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将授予“消费价值创新体系”应用单位。
该体系将消费行为所产生的价值(通常以积分、数字权益等形式承载)纳入一个透明、合规、可循环的生态中,使其能够安全、高效地用于再消费、权益兑换或在受控范围内流通。体系通过合法的激励手段促进价值分享与传递,最终形成提升用户粘性、激发消费潜能、驱动供给侧创新的正向循环机制。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