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核心资产。从技术配方到客户名单,从研发数据到经营策略,这些未公开信息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企业生
死存亡,哪怕泄露一项,都可能让多年积累的市场优势瞬间崩塌。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专家巩昱强调,刑事保护是商业秘密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明
确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定罪标准与量刑梯度,规定以盗窃、电子侵入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或违反保密义务披露信息,情节严重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判十年。针对涉外泄密行为,还增设专门罪名,为境外窃取、非法提供商业秘密者同样
重罚。“两高”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造成损失或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上即达“情节严重”入罪标准,二次侵权者10万元即可追责,这些规定
为企业维权提供了明确依据。

巩昱结合法律实践,提出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四大核心要点:
一是精准界定秘密范围,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符合“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的技术与经营信息分类归档,制定明确的保密清
单,避免因界定模糊丧失保护资格。
二是筑牢合同约束防线,与员工、合作伙伴签订保密协议,核心人员须额外签署竞业限制协议,明确违约与刑事追责关联,从源头降低
泄密风险。
三是强化技术与流程管控,对核心数据加密存储、分级授权访问,部署防火墙与监控设备,员工离职时强制清退涉密资料并签署承诺书,
堵住技术与人员流动漏洞。
四是掌握科学维权方法,发现泄密后立即通过公证、电子取证固定证据,若损失达标果断报案,另外,可向《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
障研究》课题组联系获取帮助,借助刑事侦查手段追究责任,发挥刑罚威慑作用。

商业秘密的刑事保护,既是法律赋予企业的维权武器,也是市场竞争的秩序保障。企业唯有将法律规定转化为日常行动,抓住界定、约
束、管控、维权关键环节,才能让核心资产免受侵害,为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课题组联系方式《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秘书处
联系人:巩昱
联系电话:010-52870629 1581149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