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鲁某发等人未经授,“UNIVERSALSTUDIOS”商标后添加缺乏显著特征的要素,制作假冒哈利波特魔法袍、围巾等产品,非法
经营额达1125万元。最终,北京市通州区法院认定其使用的篡改标识与原商标“视觉基本无差别”,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并判处刑罚。
此类Logo恶意篡改案件频发,不仅通过“搭便车”混淆消费者认知,更直接损害品牌商誉,严重者已触及刑事犯罪红线,成为企业知识产
权保护的核心痛点。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即构成假冒注册
商标罪;“两高”《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Logo篡改后若“不影响显著特征”,即视为
“相同商标”,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即达入罪标准。《商标侵权判断标准》第十四条更细化情形,如在商标上添加通用名称、改变字体
等,若视觉无差别均认定为侵权。

商标作为企业的“视觉名片”与核心无形资产,既是消费者辨识商品或服务来源、建立信任的关键标识,也是沉淀品牌商誉、实现差异化
竞争的核心载体。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凝聚来自立法、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专家智慧,聚焦企业和企业家在发
展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保护、风险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课题组组长王善文指出,企业可通过“证据固定+刑事追责”双路径维权:
第一,精准固定侵权证据,对篡改Logo的产品包装、销售页面、交易记录进行截图、录屏存证,必要时委托检察机关开展异地协作
(如上文案例中北京检察院委托山东检察院核查虚假发票),避免证据灭失。
第二,依托课题组建立的“公检法企”对接机制,将侵权线索快速移送执法部门,如某企业通过该机制,使Logo篡改案件立案周期缩短
40%。
第三,提前预防风险,运用课题组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库”,检索同行业Logo篡改典型案例(如鲁某发案),针对性优化Logo防伪设计。

课题组专家王若谷表示,课题组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扩大案例库覆盖范围,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商标保护能力;同
时深化“行刑衔接”机制,让侵权案件实现“行政执法快速核查+刑事司法精准追责”的无缝对接。对企业而言,善用这些成果不仅能快速
遏制Logo篡改带来的品牌损害,更能将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发展中筑牢“品牌安全防线”。
上一篇:如何避免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被处罚
下一篇:私域“小圈子”客诉处理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