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广州化妆品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工作,其“禅吻”品牌因遭受商标侵权困扰,为维护品牌权益,在调
研过程中,企业结合自身长期面临的假冒商标、商标侵权等问题,按照课题组专家提出的“建立全链条商标刑事保护机制”“加强与司法机
关协同联动”等专业意见,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商标刑事保护体系。

“过去面对商标侵权,我们常陷入‘取证难、维权慢’的困境,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我们找到了破局方向,建立起商标刑事保护体系。”企
业负责人徐总介绍,“此前我们监测到多地出现仿冒核心产品商标的食品,我们现在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去固定商标侵权的物证、数据证
据,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组主动将整理完整的证据链同步移交公安机关,建立起‘线索移交-证据补充-案件督办’的快速协作通道,涉案的生
产设备、假冒产品很快被依法查封,5名涉嫌商标犯罪的人员也被追究刑事责任,不仅成功阻断了假冒产品流入市场,还为企业挽回了超
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先后修订《商标法》《刑法》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
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涵盖三大手段,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诉讼和刑事保护。行政处罚侧重对侵权行为的即时制止与惩戒,民事诉
讼为权利人提供民事赔偿救济途径,而刑事保护作为最严厉的保护手段,通过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形成强大法律威慑,有效遏制严重
侵权行为的发生,三者相互补充、协同发力,构建起立体防护网络。
知识产权领域范围广泛,包含商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商业秘密等多个方面。商标相较于其他知识产权类型,其侵权行为更具
隐蔽性、扩散性,严重损害企业品牌形象与市场利益,因此强化商标刑事保护成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举措。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专家巩昱表示,课题组为企业提供“预警-布局-维权”的全周期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一、在风险预警阶段,依托“案例库+大数据监测”系统,定期向企业推送商标抢注、近似侵权等预警信息。
二、商标注册环节,提供跨类别、跨地域布局指导,避免企业因注册不全留下维权漏洞。
三、若发生侵权,首先指导企业科学取证,委托律师调查或申请公证机关进行证据保全,重点收集商标注册证、侵权产品样本、购买
凭证等关键材料,确保证据链完整有效。
四、维权初期优先启动行政程序,协助企业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投诉文书,清晰说明侵权事实与法律依据,配合执法部门快速查处,这
种方式能迅速遏制侵权商品扩散。
五、若侵权情节严重或行政查处效果不佳,则衔接司法程序,推荐专业知识产权律师团队,协助准备诉讼材料,申请法院调取财务账册、
查封侵权产品等,通过民事诉讼追索赔偿。
六、当侵权行为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如非法经营数额较大或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时,课题组将指导企业整理完整证据链移交公安机关,
启动刑事追责程序,这是保护企业核心权益的最后一道强效防线。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商标刑事保护体系建设。未来,通过企业主动作为、专家智力支持、司法
机关协同发力,将进一步织密商标保护法网,为企业品牌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