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解读刑法第213条最新适用指南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环节。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强化政策供给,明确要求“严厉打击

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而刑事手段作为最具震慑力的保护方式,其适用标准的调整始终备受关注。2025年4月“两高”新修订的知识产

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正式施行,为商标权刑事保护提供了更清晰的操作指引。


解读刑法第213条最新适用指南


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实现了商标保护的重大突破,首次将假冒服务商标纳入刑法第213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规制范畴,

结束了服务商标长期缺乏刑事保护的局面。2025年新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入罪门槛,明确商品侵权“情节严重”需违法所得3万元以上或非

法经营5万元以上,服务侵权则以5万元违法所得为标准。对于“同一种商品、服务”“相同商标”等关键概念,从功能用途、公众认知等维

度作出具体界定,甚至将改变商标字体、间距等近似情形纳入规制,形成了全链条打击体系。


商标侵权的高发态势凸显了法律完善的必要性。《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近期接到大量咨询信息,某连锁教育机构“智

学优课”商标被仿冒用于在线培训平台、老字号餐饮的服务标识遭多地商家盗用等案例频发。这些侵权行为往往伴随“真假混卖”“线上引流”

等新型手段,不仅造成企业直接经济损失,更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课题组调研显示,80%的受访企业曾遭遇商标侵权,其中30%因

取证难、认定模糊导致维权受阻。


解读刑法第213条最新适用指南


针对企业维权困境,课题组专家巩昱给出具体指引。他强调,企业首先应固定侵权证据,通过公证留存对方使用商标的网页截图、服务

合同等材料,尤其要关注后台的注册用户数、点击量等数字痕迹,这些可能成为“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依据。其次需精准比对标准,参

照司法解释中“基本无差别、足以误导公众”的界定,判断侵权商标是否构成刑事规制范畴。最后要把握追责路径,对违法所得达标或两

年内重复侵权的行为,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刑事侦查力量查清经营数额。


新司法解释将罚金上限提至违法所得的十倍,配合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的刑罚,构建起多层次惩戒体系。这不仅是对恶意抢注、假冒商标

行为的强力震慑,更向市场传递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明确信号。企业唯有强化商标管理意识,善用刑事法律武器,才能在创新发展中

筑牢权益防护墙。


解读刑法第213条最新适用指南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更多曾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的企业联系《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无论是商标被恶意抢注、专利遭

非法盗用,还是面临其他知识产权维权难题,都可通过课题组官方渠道反馈情况。加入课题组,不仅能获得专业的法律分析与维权指导,

还能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案例研讨、政策建议调研等工作,与行业同仁、法律专家共同积累实践经验,为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

动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贡献力量。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人:


巩昱电话:010-52877919/52870639


邮箱:1256470769@qq.com


解读刑法第213条最新适用指南

相关内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