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盲盒市场规模突破58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潮流玩具消费市场。盲盒经济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近年来发展迅猛,
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行业的不断扩张,盲盒经济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日益
凸显,特别是刑事风险,给从业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其中明确要求盲盒经营者必须公示商品种类、抽盒规则、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
取概率等信息,并且要充分告知消费者,同时保留完整的概率设定、抽取结果、发放情况记录以备查。该《指引》旨在遏制盲盒电商
平台成为违法犯罪的 “媒介” 或 “伪装”,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部分企业未能严格遵守。
今年3月,有消费者指控泡泡玛特在盲盒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故意隐瞒关键信息等行为,具体表现为实际抽到隐藏款的概率与
宣传不符,误导消费者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盲盒。此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盲盒经济背后的刑事风险再次成为焦点。
那么,类似泡泡玛特这样的盲盒经营活动,究竟存在哪些刑事风险点呢?
一、虚假宣传与欺诈:隐瞒概率、虚标商品价值是最普遍雷区。若欺诈金额超50万元,可触发《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最高
刑期十年。
二、非法集资与传销:某盲盒平台以“拉人头返佣”模式运营。宣称“投资10万稳赚隐藏款”,实际用新用户资金兑付旧账。此类模式若
发展三级以上分销层级,将同时触犯组织传销罪。
三、知识产权侵权:盗版盲盒已成刑事重灾区。某代工厂仿制价值600万元Labubu玩偶销往中东,涉案者通过虚假报关逃避监管。依据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判七年徒刑。
四、违禁品交易:盲盒沦为犯罪工具。成都查获的“宠物盲盒”中藏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鬣蜥;广州某案发现枪支零件伪装成“机械盲
盒”配件运输。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收购濒危野生动物最高可判十年;走私武器零件更可能面临十年以上重刑。
五、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法律规定禁止向8岁以下儿童销售盲盒。若企业系统性诱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可能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五十九条,面临公益诉讼乃至刑事追责。
《新消费模式与平台经济法律风险课题》课题组专家巩昱强调,企业在开展盲盒经营活动时,务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经营活动的
合法性和规范性,并给出以下建议:一、宣传上要做到真实、准确、完整,避免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二、要严格筛选供应商,保证盲
盒内商品符合质量标准。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授权许可。四、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赌博或类赌博行为,维护健
康的市场环境。五、平台方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
盲盒经济的走红,本是消费市场活力与创意的体现,但潜藏的刑事风险也警示着行业边界。唯有企业筑牢合规防线,监管部门强化执法
力度,消费者保持理性认知,才能让盲盒经济褪去 “盲目” 的色彩,在透明、规范的轨道上释放真正的市场价值,从一时的流量风口转变
为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