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直击健康直播的“隐秘角落”
在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之际,央视一则《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了私域直播中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乱象:云南消费者马先生因轻信直播间“消除结节成功率98%”的宣传,连续服用9个月高价购买的“神药”,最终结节未消反增,而所谓“药品”实为普通食品。这一案例揭开健康类直播带货的冰山一角,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深层漏洞,更传递出消费市场整顿的强烈信号。
一、乱象解剖:从“神药”到“食品”的欺诈链条
在调查中,直播间主播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制造焦虑、模糊概念,将普通食品包装成“治病良方”。例如,宣称“压制结节”的“散清茶”实为代用茶,暗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百年牛黄丸”实属方便食品。这些产品往往披着“古方”“草本”的外衣,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迫切需求,虚构疗效。
核心欺诈逻辑:
1.偷换概念:将食品、保健品的“辅助功能”偷换为“治疗功效”;
2.制造伪科学:用“中医术语”“案例故事”包装伪权威;
3.规避监管:利用私域直播的封闭性,逃避平台审核与留证。
二、监管困境:法律红线与执行落差的博弈
尽管《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等明确规定“三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医食品)不得虚假宣传,但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互动性令传统监管手段失效。主播即兴发挥的“话术陷阱”、私域流量的隐蔽性,使得违法证据难以固定。北京市食药法治研究会的调查显示,30.5%的直播样本存在虚假宣传,38.25%的消费者因主播推荐下单,凸显治理紧迫性。
三、信号解读:3.15前的曝光预示什么?
在此之前,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连续曝光 “一边上网,一边上当”的直播间保健品乱象,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报《检察日报》发出呼吁:不能让“私域直播”成为养老诈骗的温床!
央视此次曝光并非偶然,其释放三大信号:
1.监管高压将至:乱象频生-媒体曝光-监管整治,国家或将针对私域直播电商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健康领域虚假宣传;
2. 平台责任强化:要求直播平台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全链条机制,对私域直播纳入统一监管;
3. 健康产业容不得“谎言经济”:当治病救人的健康需求沦为流量生意,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社会信任。央视此次曝光如同一记警钟,呼唤监管、平台、企业与消费者的合力: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科技筑牢防线,让理性照亮选择,才能还直播带货一片清朗,让“健康”二字真正回归科学本质。
以私域直播为工具的私域电商,可以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那些让消费者“一边上网、一边上当”的直播乱象,不是私域直播的主流,也不会允许这种乱象成为主流。近两年正在蓬勃发展的私域直播精品百货,一边链接华夏大地田间地头,一边链接广大消费者,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促进消费,为消费者提供有温度的消费体验,为千万线下实体门店赋能,这样满满正能量的私域直播,才是政策扶持、媒体支持、消费者喜爱、实体店欢迎的引领新型消费的新业态。